人们推崇创新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一项涵盖1500名CEO的调查显示,他们认为在未来成功组织中最重要的领导能力,正是“创造力”。苹果前CEO乔布斯(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也提到:“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说明你活在别人设定的条条框框里。”
但现实却给出了近乎矛盾的答案。许多伟大的创意,都曾遭受过同时代人的嘲笑与摈弃。相信你也曾有过费尽口舌展现创意,却被他人无情否定的经历。这到底是因为创意本身不靠谱,还是人们对于创新的态度,本就表里不一?
浙大通报家庭困难学生晒旅游照 旺旺三公子称明显有人在搞事 兰州交大情侣楼梯间发生不雅行为 胖东来宣布员工结婚不允许要或付彩礼 金正恩:朝鲜半岛核战争一触即发
爱德华•詹纳发明的牛痘疫苗接种让人类远离天花,当时的人却讥笑它会让人长出牛角和牛毛;达尔文提出了划时代的进化论,人们却把他讽刺地画成一只猿猴。
创新,抵不过实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创新常常在实用面前败下阵来。在格罗宁根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既要从原创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对50条改进心理系教学的建议做出评价,还要从中选出四个“最具创意”或是“最好”的主意。分析发现,那些考虑“最具创意”的参与者,其选择遵循着原创性的标准。但需要选择“最好的”建议的人,却更加关注主意的可行性。所以,当在实际做决定时,人们还是着眼在计划的实用价值,而并未将创意作为考核标准。
这种对于创新的偏见,甚至在一向标榜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堂中也不例外。美国联邦学院的一项调查让老师们评价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学生品质。结果那些被认为代表创造力的特点,诸如“坚决的”“爱冒险的”“个人主义的”,并不受老师欢迎。相反,代表着实际倾向的品质,如“实际的”“容忍的”“善解人意的”,却是老师心目中的理想学生。俄勒冈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更喜欢那些与主题有关,而不是独特的回答。
不确定让人们排斥创新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珍妮弗•穆勒(Jennifer Mueller)等人发现,人们有一种反创新的倾向[2]。他们为此设计了两个实验。除此以外,为了了解参与者对创新的真实态度,研究者除了直接询问,还采用了一种“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这样可以发掘参与者自己可能也没有察觉到的内心潜在想法。在“内隐联想测验”中,参与者要按要求将表示创新(如新奇的、原创的)、实用(如有用的、建设性的)、好(如彩虹、阳光)、坏(如呕吐、丑陋)的这四类词分成两类。通过比较他们将“创新/好”、“创新/坏”、“实用/好”、“实用/坏”分到一起时的反应速度,就可判断他们对于创新和实用的潜在态度。
如果参与者潜意识地认为创新好而实用坏(和左边屏幕呈现的两个词对“兼容”,和右边正好相反),那么他在左边情况下的分词速度就会更快,在右边则慢。
结果显示,面对创新,人们常常口是心非。直接询问参与者,并不能看出他们对创新或实用有什么偏好。但内隐联想测试却表明,当人们体会到没把握的感觉,或是想要减少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排斥创新而倾向实用。
类似于种族、性别或年龄歧视,人们对于创新这种意味着变革、风险和不稳定的事物,也有内在的偏见。这种偏见尽管难以察觉,却会让人们对新想法或新产品产生抗拒。
创新,和挑战共舞
当然,这样的研究并没有否认创新无可替代的价值。知道创新与生俱来的劣势,践行者反而更有可能武装自己,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当你在老板或同事面前展现自己绞尽脑汁的创意却得不到积极反馈,或在风险投资人面前口若悬河却换来一个冷眼,也许情况没那么糟糕。听众可能只是没有理解你的想法(1999年新浪在摩根斯坦利面前谈到未来的战略是建设“门户网站”时,一位高层却嘀咕:“他们要个门干吗”),他们排斥的仅仅是创新本身。既然创新常常抵不过实用,那么详实的计划、可行的措施和具体的实践,一定能为创意增分不少。
正如一位特立独行的美国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所说:“如果你不是经常遇到挫折,这表明你做的事情没有很大的创新性。”所以说,当你选择创新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险象环生的道路。创新不仅需要创造者的灵光乍现和奇思妙想,还需要他们运用毅力和技巧,去挑战人们蕴含在潜意识中对创新的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