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感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分析 | 趋势网
趋势网
趋势网 > 文章 > 正文
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感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分析 原创 2013-03-14 14:19:53 陆蕊
李溪芮张腾与代驾发生冲突全过程 女子遭色诱沦陷拉丈夫同做间谍 警方提级调查3岁男童被狗咬伤身亡 菲渔船载200名平民赴黄岩岛碰瓷 未婚女性不能使用精子库供精去父留子 
原来你买的都有隐藏券!快查淘宝天猫内部优惠券

趋势网(微博)讯:

邓文卓、甄子丹以及苏琪三位影视圈明星的矛盾引发了三位明星各自的粉丝在网上的相互攻击。类似的粉丝团的口水仗或者更激烈的对抗已经不止一例。粉丝对于偶像的崇拜感化为一种非理性的、狂热的力量。网络暴力瞬间被激发。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感是如何形成的?大众媒介作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信息交流载体,在粉丝的崇拜感的变化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面对偶像被曝光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粉丝愤然抛弃自己的崇拜感,有的粉丝依旧狂热支持着自己的偶像?本文将从粉丝本身的心理、大众媒介在偶像崇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大众媒介和粉丝之间的互动等方面分析粉丝的崇拜感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

,粉丝,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感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分析 男网友殉情身亡女方判赔43万余元 南通渣土车与大巴碰撞通报遭质疑 李溪芮张腾与代驾发生冲突全过程 女子遭色诱沦陷拉丈夫同做间谍 儿子跳楼自杀父亲想去代孕被女儿举报

一、 粉丝自身的心理需要造就了偶像的存在

自古以来,崇拜就是一种个体追逐和坚持某一行为的内在动力。苏国红在《妒忌及其副作用的抑制与转化》一文中这样解释现代意义上面的崇拜概念:“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就是崇拜”。这句话涵盖了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崇拜来自于对自身欠缺的以及其他个体所拥有的某种东西的认同和追求;第二,崇拜的对象肯定是崇拜者在某一方面的“理想”形象。这样看来,所谓崇拜,是人们自然天性中渴望完美,希望有所寄托而产生的情感。

崇拜感不仅是粉丝对于偶像的羡慕和追求的感觉,它由粉丝产生,又反作用于粉丝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活动。据相关资料表明崇拜感对崇拜者具有五大心理作用。他们分别是宣泄作用(粉丝在崇拜活动的情境中通过激烈和夸张的行为表达被压抑已久的感情),投射作用(粉丝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 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倾向),认同作用(粉丝接受偶像的言行和自身价值),补偿作用(粉丝通过敬仰和崇拜某个偶像来获取自我感受与人交往上的满足)以及归属作用(粉丝的孤独感或者其他感觉通过偶像的言行或者作品得到共鸣)。[2]由此看来,粉丝所表达的的崇拜感,能够补足粉丝心理感受中相对缺乏的那一块。崇拜感表达的同时也实现了以上的五种作用当中的某一种,当某种作用得到发挥,粉丝得到回馈时,崇拜感会更加激烈,对某一偶像的忠诚度会更加稳定。比如,我们经常会见到粉丝群在做一些以偶像名义的社会公益行为,当社会大多数人对这一行为表示认可和赞许的时候,粉丝们会把这种心理的满足感当成是更多类似行为的动力。还有比较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当粉丝模仿偶像的行为得到认可的时候,(比如模仿偶像的穿戴或者作品)粉丝将在得到认可之后将对偶像进行长期的,更加细致的模仿。

社会发展的急速,造成了文化的多元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之中,很多人向着与自己文化观念相符合的人或者事物靠近。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感来自于粉丝本身从偶像身上的某一方面寻找到的自我的认同感和价值。得到社会某一群体的认可,能够将自己归属到社会某一群体中去,这是粉丝们内心的需要。人们自身对美好的期待和幻想也是粉丝和偶像这两个相对物能够存在的原因。因此,粉丝自身的心理需要造就了偶像的存在。

二 大众媒介左右粉丝崇拜感

1.大众媒介制造现代偶像

在古代,由于知识和媒介的不发达,可供人们供奉的偶像屈指可数。如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祖先供奉过的偶像主要有皇帝,孔夫子,关公,释迦摩尼等等。这些偶像都是人们世代供奉的神明人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特别是电子媒介的蓬勃发展,人类的偶像崇拜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偶像崇拜越来越成为人类意识的产物,也越来越变得情绪化,平民化和生活化。[2] 较之用泥塑等材料制作成的关公,释迦摩尼等等形象,当今的偶像则更加贴近生活,有关偶像的消息也触手可及。当偶像从拟人化的神转变到神化了的真真切切的人,大众媒介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在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中,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人追捧。经纪公司尽力包装明星,为的是使偶像成为走俏商品。大众媒介总是在恰到好处的年代推出迎合潮流的偶像。当今粉丝口中的偶像,多是歌星影星和部分体坛明星之类的社会名人,他们一般具有独特的气质,出色的相貌以及性感的身材。这些特征经过商业包装之后,会变得更加光芒四射。虽然明星也是人,但他们生活的一切已被相当地物质化,商业化了。由此,明星的名字、容貌、发型、服饰、隐私等都会引人注目,也都具有商品价值。这样,在少数古代神明渐渐失去其魅力的今天,大大小小的,明星们都取代他们的地位,拉近了偶像与崇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2]如上所说,偶像是媒介产品,打造这样的产品是为了迎合更多受众的心理,使受众成为偶像们的粉丝,从而带动偶像工业以及粉丝经济的发展。同样从上面的叙述中还可以得到另外一个信息,即偶像俨然已经成为了消费品,他们所具备的某些特质都已经经过大众媒介的包装和打磨,呈献给粉丝的,只有粉丝所需要的那一部分,偶像已经全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恰恰是粉丝心目中某一正面形象的完美体现。大众媒介利用这样不同口味的满足不同需要的“偶像商品”赚取属于他们自己的利润。

2.大众媒介使崇拜感具有不稳定性

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米尔顿曾把大众文化的特征归纳为“普及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化的、浮华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化的”。[3]媒介时代的偶像,再也不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偶像在粉丝心目中已然成为一种娱乐和填补空虚的商品。由于大众媒介批量化地生产各种类型的偶像,使得粉丝的崇拜感不断在动摇,随着新的偶像的诞生,粉丝们往往会淡出对先前偶像的追捧。相互作用的,为了满足粉丝们的喜新厌旧的心理,大众媒介不断打造新的偶像。

除此之外,大众媒介承载过于丰富的信息。媒介不仅打造、包装偶像,更乐于游荡在不同偶像的各种私人信息之间,满足粉丝或者说是大多数人的窥私欲,将明星偶像的丑闻曝光,不管怎么做,大众媒介永远是获利者。这样市场竞争下的大众媒介所打造出来的偶像,更加重了娱乐的味道。人们对某一偶像的“易忘”或者是由崇拜到唾弃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 大众媒介引导粉丝崇拜感的维持或断裂

大量的信息和多元的选择,使得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随意和不可靠。当面对偶像丑闻的时候,有的粉丝会选择愤然背离偶像;但大众媒介同样的作用下,很多粉丝们也会选择继续坚定支持自己的偶像,粉丝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当偶像成为媒介产品进行输出的时候,粉丝也是媒介产品的受众。他们对大众媒介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自己的理解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作为受众的粉丝们态度的改变可以分为:一致性改变和非一致性改变;即时性的态度改变和持久性态度改变;突发性改变和渐进性改变。[4]大众媒介传达出的信息,不仅仅可以使粉丝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支持自己的偶像,也可以使得粉丝突然收到与自己价值观相背离的信息,改变原有态度。当然,这样态度的改变只是大众媒介传达给受众信息所达到的最后的效果。受众本身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才是促进他们态度改变的原因。单从受众的心理因素层面来理解,受众的心理影响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5]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大众媒介爆料某一明星的丑闻时,其一大帮粉丝会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攻击或者对信息进行质疑或者曲解,以维持自己心中偶像形象;二是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的团体中,需要与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和采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心理或者行为。[5]粉丝们担心自己的质疑会遭到粉丝群体的排斥,同样的,粉丝们也惧怕反对他们偶像某一行为的人群的攻击和孤立。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不同的社会地位的粉丝,面对支持还是背离自己偶像的选择时,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应对行为。

大众媒介在提供不同的偶像的信息时,会考虑到信息本身带来的收益。吸引眼球的娱乐信息往往是首选。偶像丑闻,引导崇拜感的断裂;偶像的正义之举则会引导粉丝们继续追捧。大众媒介在通过其传播信息中的符号、词语和句子不断地引导粉丝们对自己偶像形象的不断修正或者是摧毁。

四 结语

偶像产生于人们内心对于美好的向往,崇拜感也是纯洁积极的。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偶像成为一种工业,粉丝是一种经济效益的代名词。崇拜感变得难以维持和浮夸。大众媒介带领人们进入了消费偶像的时代,对于偶像是“精神支柱”还是媒介打造的“假象”符号,粉丝是无法辨别的,而大众媒介的引导也经常是错位的。对于崇拜感,大众媒介有责任引导我们回归偶像即是真正“精神支柱”而不是娱乐的浮夸的商品。

更多  限时  视频 
正在看美女  









某宝是什么,为什么叫某宝?对!我就是那个某宝
更多  限时  视频 
全页海量资源!周妍希 易阳 珞可可 沈梦瑶 穆菲菲 夏茉
资讯    头条  人物   盘点  爆料  花边    囧图  段子  福利
热图    妩媚软妹糯美子Mini无遮罩套图
奇闻    李溪芮张腾与代驾发生冲突全过程 女子遭色诱沦陷拉丈夫同做间谍 警方提级调查3岁男童被狗咬伤身亡 菲渔船载200名平民赴黄岩岛碰瓷 未婚女性不能使用精子库供精去父留子 李溪芮张腾与代驾发生冲突全过程 女子遭色诱沦陷拉丈夫同做间谍 
专题    优衣库  iPhone8  苹果X
标签    互联网+  智能物联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感谢各大网址导航推荐本站
360导航
UC导航
Opera导航
毒霸网址
无限趋势·趋势网:关注互联网热点
www.mtrend.cn
@趋势网
趋势网
京ICP备0907121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