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笔记本电脑装进口袋里面,让人们随时、随地地连接互联网,随时随地地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互动社交、获得位置服务等等,这是互联网人的梦想。
早在1998年,去美国访问SUN公司的时候,就看到SUN公司全神贯注地提倡3A口号:And Time、Any Place、Any Device,而SUN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JAVA作为跨平台的语言,服务于从嵌入式到互联网的各种设备,而SUN的服务器更是在第一代互联网时代“洛阳纸贵”,购买都需要走后门。
接着2002年,PDA由于微软推出的Windows Pocket Edition 2002而复活。PDA相对于传统电脑的优点是轻便、小巧、可移动性强,同时又不失功能的强大。缺点是当时的屏幕在5英寸左右,且电池续航能力有限。
到了2007年上半年,英特尔则首次强调了MID的概念:移动互联网终端。在英特尔的定义中,这是一种体积小于笔记电脑,但大于手机的、便于携带的移动PC产品,通过MID,用户可进入互联网,随时享受娱乐、进行信息查询、邮件收发等操作。MID的重量少于300克,采用4英寸到6英寸的显示屏。
出乎英特尔的意外,MID并没有得到普及,相反,上网本却在2008年爆发,并在2009年继续发展,迅速地挤占了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据了约20%以上的份额。
上述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发展进程反应了业界的持续思考,同时由于市场一直没有爆 炸,就说明了市场一直很冷淡。那么,在5-10英寸之间产品的缺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在此期间,MID、PDA等设备保证了设备的便携性,却没有满足人们在便携性状态下对应用的需求。
如同本人在《移动互联网设备应该具有的八项基本原则》中所说,在便携状态下,人们对随时获得信息的要求依然是迫切的,并对设备的电池续航能力有着高度的要求。同时,设备不应该是IT化的,而是消费化的。也即它应该具有消费类电子的若干特性:简单易用、即开即用和功能完备。而传统IT设备则恰恰是复杂的、开启费劲的、功耗很大的。
在IT上游供应商微软、英特尔犹疑于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的功能时,移动通讯设备则在迅速地发展着。
手机市场在迅速地发展。以黑莓、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逐渐进入主流,引起了人们对低功耗、续航能力长、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的角逐。在这个激烈角逐的大潮中,以ARM为代表的低功耗芯片被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了主角。
但是这还不够。在操作系统方面,微软、苹果、诺基亚、Palm等都在按照自己的路线奔跑,突然杀出了一个救世主:android。这个谷歌提出的系统,正好适逢其时:免费,开放,应用开发容易,功能改进快。于是刹那间得到普及。
至此,低功耗的芯片、为移动互联网而生的android,以及已经无所不在的WiFi及3G(在国内还需要一点时间),人性化的应用体验以及适应了智能手机应用的巨大用户,就把移动设备的市场唤起,并以令人惊奇的速度膨胀发展,这就是我们壹人壹本的思考。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Kindle在这个过程起的关键作用,它的火爆让我们意识到:人们为了合适的应用可以花代价去获得相应的硬件。
Apple则以其极端优异的体验,极大地催化了这个市场。继iPhone之后,新诞生的iPad,把相关的产业完全迷住了。在过去,内容商、运营商、IT厂商、用户这四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等着对方拉动自己。但是,iPad的诞生则牢固地抓住了相关的产业链,让大家自觉地凝聚在一起、按照iPad的标准去行动和改造自己。由此大大地推进了内容的建设、应用程序的建设、用户体验的经验,而iPad催熟的这些要素也能够很方便地为其它平台所采用,使得“移动终端”市场的爆发成为了现实,一个数以亿计的市场诞生了!
这就是“移动终端”的革命! [来源:中国移动开发者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