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专注三观匹配的社交应用」,这是这款名叫如故的app给自己的定位。
是的,这是一款社交软件。但,并不是一款一般的社交软件。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用最多的社交软件,大概就是微信或者QQ了。对于这一类型软件来说,联系人列表上的好友,大部分我们都在现实中见过,关系未必亲密但至少认识。由其所形成的链条,组织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熟人社会。
与之不同的是,如故实质上是建立在陌生人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在陌生人中,为你寻找与你三观相合的人。
如故app的logo,一只漂流在大海中的纸船。画面非常的清新、自然,也很清楚地表现出了app的意蕴。陌生人社会就如同那片广阔的大海,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那只小小的白色纸船。独自漂流,寻找同伴。
人贩子余华英重审二审被判死刑 中国商人在缅甸被绑妻子阻拦遭拖行 被同学抱摔艺考女生本有望进全省前三 网红收入超千万报税竟未达5000元 女童被老师砸伤母亲抗诉被驳回
既然是基于「三观匹配」,如故很快就在这方面展现出了它的特点。在正式运用这款应用之前,用户首先会面对一项基础测试。据称,其测试题目「由美国常春藤名校博士团队精心研发,基于对300对大学生、500对年轻夫妻的案例研究,进行了上万人外测,精准了解你的内心世界。」
测试完成之后,如故会根据算法分析用户的内心属性,然后推荐同用户内心属性相似的其他用户,从而做到「三观匹配」式的社交。
如故app的界面由「筛选」、「推荐」、「观点广场」、「聊天」和「我」构成。「筛选」是用户可以根据匹配度、距离或兴趣等对其他用户进行筛选,找寻自己感兴趣的用户;「推荐」则是app会根据一些标准给用户推荐一些其可能感兴趣的人;「聊天」则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聊天界面;「我」这里则是关于用户的一些基础的设置。
最后,我们来说说「观点广场」。在这里,app每天会发布一些社会话题,针对这些话题,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话题,一般也是富有争议性的。比如,「异性之间存在纯友谊吗?」笔者以为,相比一般app的签到模式,如故这种增强用户粘性的方式,或许会更自然。
在使用这个app时,令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在用户之间的交流上,如故设计了一种话题小卡片,可以帮用户开启话题,迅速了解对方。这样,同样缓解了陌生人交流之间可能出现的无话可聊的问题。
总的来说,如故这款app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如故,用户之间只有在进行深度交谈之后,才会出现相互交换照片的选项。在此之前,用户看到其他人的也只是特有的「如故假面」。而在进行深度交谈之后,针对是否相互交换照片,用户同样也可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
以三观匹配为中心建立社交。在陌生人之间,能建立社交,很多时候看的就是两人三观的契合度。笔者以为,这一点,恰好触及到了陌生人社交的本质。现实世界里,行万里路,也未必碰得到一个知心之人。而在这款app里,指尖下,便是千千万万个人。并且,我们看到的是每个人的内心属性而不仅仅是外貌。据此,找到懂自己的那个人。通过资料的查看,找到合适的人,尽可能地减少了搜寻成本,也适应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今天在如故的官网上发现,原来它还有一个宣传片。点开之前,我以为我看到的会是关于这款app的相关功能的具体介绍或是关于app所获荣誉等的宣扬等等。
不过,都不是。
这部仅有三分半的宣传片将镜头对准了在城市中独自打拼的人,或者更确切的说,女子。在偌大的城市之中,她们不愿意将就,她们孤身一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空巢青年」。她们的世界,甚至不被他人所理解。
但是,看似强悍到可以独当一面的她们,也会孤独,也一样需要人理解。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在某些方面,都是一样的。在「空巢青年」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事物之时,她们的例子,其实也是社会中很多人真实现状的一种折射。也正因此,才会感动。
有时候,心灵之间的共鸣,就只用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细微的片段,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
「如故」,是「一见如故」,抑或是,「倾盖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