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12月12日电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对“e租宝”网络金融平台及其关联公司涉嫌违法犯罪问题进行调查。北京及各省区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成立了专项处置工作机构,并开展有关工作,将依法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专项处置工作机构将适时予以通报。
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减少94.3万对 苏州一小区给业主分红户均分到4位数 乌克兰称已同朝鲜军队发生交战 网信办将核实调查瑞士卷事件 第一个从郑州夜骑开封的女生发声
这几天最火爆的“互联网金融” 新闻 ,当属从12月3日开始演变发酵的e某宝事件。笔者作为一个业内人,原本是抱着关注心态去看待这件事。不过今天看到了一篇由e租宝工作人员发出的《e某宝向全社会请求声援》时,终于按耐不住想要写些什么。
那文章开篇便说道,P2P从业者请扪心想一想,有多少金融公司因为e某宝的出现而给你们涨了底薪?你们跟e某宝说谢谢了吗?
这句话说的不错,e某宝的火爆可以说正面侧面地都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
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同业公司都面临同一种现象,整个公司被e租宝挖空了。连笔者本人也被e某宝开出年薪百万的天价,真是吓死宝宝了。这间“伟大”的公司入职要求低,起投门槛低,广告做得响,美女总裁万众瞩目,甚至前段时间赞助的某真人秀节目还请来影帝在马路上为它散发小广告。这一切,在投资者眼里看来都相当于无数的“信用背书”,不少资深P2P客户都会分流一部分资金放在e某宝。而更多的散户更是基于1元起存,年化收益14.6%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噱头,选择了这家所谓总理扶持的根据“一带一路”理念建设起来的平台。于是一些迫于压力的同业公司,选择提高员工待遇来留人,选择给客户更高的回馈来保住业绩,无休止的恶性竞争使得企业本身,在原本就命悬一线的利润盈亏点上摇摇欲坠。
另外,我想各地的广告公司和移动传媒,也要感谢e某宝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式的广告植入所带来的效益。笔者作为同业人员,曾经有一段时间每次出差都会各种“堵心”。出门坐车,看见e某宝。到了火车站,人行甬道中一整排e某宝的广告灯箱。上了动车,椅子上搭着e租宝,车厢里挂着e某宝。无论北上还是南下,好不容易达到目的地,一出门,仍是满车站的e某宝。
曾几何时,打开电视,黄金时段连换10台,每桢画面都能看见e某宝的蓝色logo。曾经幻想过一个画面,e某宝破千亿的时候,如果举行一场发布会第一句话真的应该说:“感谢CCTV!”
广告公司在 偷 笑的同时,各种传媒载体都无条件地标起了价码,连笔者曾经需要寻求报纸媒体合作的时候,负责人都会直接说,“你们是金融啊?那你们这个收费肯定比别的贵。“最后,还会补充一句:“以前是房地产,现在是你们,都贵。”
最近在网上关注这起事件的时候,总结出大致风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两类e某宝的员工:一类是在忙着绑架国家、绑架整个行业、绑架媒体平台。话术是:“很多媒体都报道过我们,难道媒体都是傻子吗?国家会不管这么多投资人吗?我们倒了整个行业都完蛋了好吗?世界第一大e某宝都倒了,别的平台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第二类是所谓的受害者型员工,例如,自己家也投了钱,公司有这么多宣传,还有明星来代言,你来上班会不相信公司实力吗?
另外有大致三类的e某宝投资客户,一类是祈求e某宝能够平安无事,不然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都不知该如何向家人交代。第二类是已然失去信心,大骂之余快速展开维权工作。最后一类仍旧对e某宝充满信心,盲目乐观,觉得国家不会不管,广告做了那么多,投资人那么多,国家不会让它就这么死掉的。甚至在此之余还散布着好多“不要报案,报案了钱都归公回不来”这类愚蠢的言论。
写到这里,笔者纠结了一下该从员工还是该从投资者说起。可以预见到的是,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会引来无数声色俱厉地声讨。所以干脆还是先从e某宝本身说起吧。
这是一场由浮躁的社会所孕育出来的“闹剧”。e某宝这家“伟大”的平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累计营业额高达700多亿,注册用户500多万,投资用户84万左右,员工10万人。这庞大的数字帷幕之下,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最近的热搜词:融资租赁、A2P、互联网金融、P2P等等。那么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员工,大家到底对这些关键词作何理解,并且理解有多深?
首先笔者给大家以最简单的原理算一笔账,根据笔者被挖角时拿到的e某宝内部薪酬制度,e某宝的员工新入职底薪平均大概在3000左右,转正以后人均薪资在5000左右,带团队的管理者一律月薪上万,越是高层,待遇越夸张,高管待遇基本是同业公司薪资水平的3-5倍。10万名员工,无论新入职or高管,如果按人均5000工资去计算,e某宝的薪资成本平均每月有5亿元。
其次,在e租宝铺天盖地席卷央视及各地方媒体的时候,笔者曾为此和相关机构做过询价,e某宝的广告规模季度打包价格在十几个亿,月均下来有3-4亿的成本是广告费用。
据不完全统计e某宝在各大中小型城市所建立的办公职场非常多,网上流传一句话“东三环的写字楼都快被他们租光了”。那么这些办公职场最基本的房租支出也是成本的主体部分。我们可以粗略的估算,每个月e某宝必不可少的成本费用高达10亿。(估计不止10亿)
还有两个关键词:营业额和利润。e某宝官方微信平台上,至今仍有他们今年1-9月的数据业绩报告:1月5.2亿,2月8.2亿,3月11.8亿,4月15.2亿,5月24.2亿,6月41.3亿,7月60.7亿,8月82.08亿,9月134.96亿。简单计算,将这些数字加合除去九个月,月均营业额为42亿左右。但这42亿当中,有10亿的月均固定成本,相当于营业额的24%都拿去花了。
文字写到这里大家至少明白两件事,第一,为什么e某宝的员工像被洗脑一样誓死维护公司?第二,投资人的钱到底去了哪?
700亿的累计营业额,除去到期赎回的资金,平台上的资金,至少有24%被花掉了。而受益者是谁?是高薪的员工,是广告媒体。也许有人会感觉到质疑,觉得这种算法不科学。其实这只是一种简单到能够让每个人都看得懂的算法。其实一个正常的企业,经营所需要的成本我并没有计算进去,包括税费、办公支出、社保支出、员工奖金提成等等。因此,说它月度成本10亿说低了,保守估计e租宝的运营成本基本是可以达到30%的。
当e租宝的员工声泪俱下地诉说,e某宝从未拖欠过工资,从未拖欠过客户收益,是良心好企业时,笔者也感到赞同,没错!只不过,这些钱并不是你公司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和投资者应得的收益,而是别人的钱而已。
那么什么是资金池,什么是庞氏骗局,笔者在此不多做解释。至于什么是融资租赁,科普一个小知识,真正的融资租赁毛利润在8%-10%,而e某宝的运营成本有30%,其中一大部分用于员工的提成和工资,可谓中国好老板,良苦用心。如将来被定义为传销集团也无可厚非。
多数投资者和受害者型员工,现如今都将矛头指向了央视的“信用背书”和所谓国家对老百姓群体的顾及。关于央视的“信用背书”问题,其实很好解释。不是上央视做广告的企业就全都没有问题。抛开这个行业不说,之前的保健品行业、奶粉产业,上过央视的并不在少数,最终是什么样的结果尽人皆知。今年上过央视后倒闭或跑路的P2P平台并不在少数,只是涉案金额没有这么大,因此并未能引起众人警觉。(内幕君补充,上央视只能说明公司花钱了,央视不提供担保,但不是说上央视就不靠谱,只是内幕君觉得这种烧钱方式太上火。)
关于国家态度方面,笔者在这里做个大胆的陈述。国家会因为e租宝涉及金额太大,客户数量太多,而像大家期许的那样,给它时间去整改、调整、罚了款等它东山再起吗?国家会因为这个事件而被舆论绑架吗?如果国家会的,那么将有多少真正兢兢业业在做风控、在做市场、在扶持国家经济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大跌眼镜?只因为骗子够大够猖狂,就可以听之任之吗?而各位投资者,你们究竟何时才能清醒?
也许在e租宝炒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家都忽略了金融的本质,又或者说是经营企业的本质。任何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是可以盈利。人们铺天盖地在喊“我们是看到央视广告才相信的。“”这么多投资人国家不会怎样。“”不要登记备案,被诱导为传销,不然钱都归国家了。“”钱究竟哪去了?“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接受这堂课,名为投资者教育。试问,有多少投资人在投资以后,没有接过任何形式的回馈或者返现呢?又有多少投资人,是因为得到了高额返现觉得很开心、很划算,而又追加了投资呢?现在大家都在抱团取暖,矛头一致指向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一方,拒绝接受不同声音,拒绝听到真相,拒绝去面对现实,甚至祈求其他人在公安局下达通知之后还不去做登记备案。还有人在坚信e某宝高管被带走只是年底例行被检查。
最近很多人都在用e某宝互联网+融资租赁的模式套用在总理“一带一路“的理念上,并以此为说辞。实际上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国家足够的认可并支持其可持续发展,是要看这个企业究竟能够创造多少社会价值。比如阿里巴巴,它改变了一个时代。它用互联网思维创造了就业岗位,推动了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那e某宝为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什么?30%的钱,已经花了。如果它真的去做了融资租赁,意味着每做一单业务,就至少会赔22%。如果它没做融资租赁,而是自融了,那也意味着,除非它所用之处能够有高达40%的纯利润,才足以覆盖e租宝的运营成本、各项花销,才能完美兑付投资者的每一笔资金。
至于e租宝背后的集团?东窗事发可以从法律上百分百隔离,完全断臂。真正打起官司来,幕后集团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去包赔投资者的损失。
最后大家会说,e某宝这样的公司都没了,我们再也不相信互联网金融了,也不相信P2P了,再也不会存钱了,这个行业也不会生存下去了。笔者在这里只想一带而过,P2P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中国始于八、九年前。时至今日,从那时就追随下来的客户群体并不少,有一些人从一开始就看得清形势,决定永远不会触碰e租宝,因此他们没有踩雷,也不会对行业失去信心。有一些人听到看到很多负 面信息,看到了各种门户网站对e某宝的风险提示和信用评级,选择了提前退出。而到如今受到损失的投资者们,笔者表示非常遗憾,如果不学会理性,日后也许还会在其他形式上重蹈覆辙。任何一个时代的欺诈事件,都源自于人性贪欲和浮躁下的侥幸心理。投资本就是具备风险的行为,投资者终究需要学会对自己的资金安全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大家都说,很多东西自己不懂,都是被忽悠。其实上述的观点并不复杂,大家只是被数据蒙蔽了双眼。如今知道自己的血汗钱,被工资比自己高出几倍的人诱惑去,砸在了一家压根不盈利的骗子平台上,不知做何感想?
还看到一些言论说,如果国家不介入,这样庞氏滚动资金,平台至少还能撑个一两年。也许吧,但一两年之后,只会有更多的投资者买单。一家成立不足两年的公司,都能蛊惑投资者到这种程度,等它运营好多了年,那还了得?现在这个平台在各种负 面 新闻 ,各种不被看好的大环境之下,部分投资人都不舍得退出,待它庞氏两年之后,面对巨大的资金空洞和无数投资人的泪水,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是那其中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