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
贫困生一年旅游20多地引争议 普京签署法律:赴乌参战免债 浙大通报家庭困难学生晒旅游照 高三女生被灌醉后遭强奸致死 情侣亲密时酒店房间遭两男子闯入
“手机充电3小时,耗流量23GB”,“武汉一女子,一夜间用掉流量53.3GB”……
不少网友称,最近他们的流量消耗快得惊人。
是手机的问题?是软件的问题?还是运营商的问题?
钱江晚报联合省质监局,对多品牌手机、多种网络信号源进行较严谨的流量试验,试图弄明白几个问题:
①关闭“蜂窝数据”、“4G”、“WiFi”等开关,流量是否还会走动?
②仅关闭其中某一项,流量表现如何?
③手机有没有自带的、随时消耗流量却无法删除的软件?
④同样的文字、图片、视频,在不同的手机中是否消耗流量也不同?
试验环境:11月16日、 18日,钱报联合省质监局进行了实验,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地点在研究院通信参数实验室。
试验设备:流量检测,使用的是多制式无线通信上网流量监测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杰调试好三台该种设备,每一台对应一个通信制式。它能看到流量消耗。更重要的是,监测器没有安装任何其它软件,是一个100%“纯净”的系统。
试验①:“流量不清零”后运营商会不会“ 偷 流量”?
质疑内容:流量不清零后,和往常一样的使用习惯,但流量消耗却快得惊人。于是用户质疑是运营商刻意调整了流量计算方式。
试验过程:实验开始。在同一地点、时间内,在三台监测器中插入三大通信运营商SIM卡,下载一个大小为10M的文件,重复测试数为10次。
试验结果:实验室里的三大运营商信号强度不一,传输速度也有差异。大概20分钟后,所有下载结束。18日,孙杰得出了两组数据:第一组来自监测器,第二组是运营商网站账单。对比发现,6对数据的偏差值小于0.1%,4对数据的偏差值为0.1%~0.15%。
试验结论:看来,运营商调整计算方式“ 偷 流量”的说法并不存在。
试验②:接收文件消耗的流量 > 实际大小?
试验过程:这个实验依然选择大小为10M的文件,A点发出,B点接收下载——这样的实验更简单。
试验结果:10 M 的文件经传输接收下载后,60个数据中有40多个超过了10.5M,最高的达到了10.759M。
这其中不到1M的流量“超支”,就是数据“运输”过程中的“额外开销”,是不可避免的。
试验结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文件在传输中产生了一个‘打包’流量。”孙杰说,传输一段视频,往往是分段式进行的,需要先拆分、打包,然后是传输,到接收时也是这样,分段接收最后拼接整理。因此,计费节点统计的数据量会高于文件的实际大小。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网络上收发各种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文件时,需要交“快递费”。只是这个“快递费”一般只占文件的5%~8%之间,不会超过10%。当然,这也是一笔必须支付的“开销”。
③试验:安卓系统的流量比iOS大?
试验过程:
实验一是苹果手机:退出后台运行的所有软件,关闭WiFi,打开4G,用QQ接收一个13.32M的文件——通过流量监测软件发现,这个过程消耗的流量为14.67 M;更换三星手机再重复实验,显示消耗了14.69 M流量。
实验二依然选择苹果和三星,但实验场地更换到了电梯内。因为信号关系,接收速度明显变长,结果是苹果手机显示为16.25 M,三星手机显示为16.17 M。
试验结论:相同网络下,不同系统耗流量不会差太多
如何做好流量防盗?
“关闭蜂窝数据、4G和WiFi,就关闭了网络的大门,手机是不会产生流量的;如果仅关闭4G一项,就等于给网络留了一扇门,还有3G或者2G流量在跑,依旧会消耗流量。”
高级工程师孙杰解释,流量消耗和“安卓”还是“iOS”关系不大,更重要的取决于手机和信号强弱。信号差可能会导致传输中的数据多次重发,流量增加。“很多手机安装了不少自带软件,也会消耗流量。
”孙杰说,即便是退出后台应用程序,定位、推送等服务也会“ 偷 ”走流量——在记者实际实验中,能确认即使不进行任何操作也会有流量消耗,但无法具体到是哪一个自带软件消耗了流量。
对于心疼流量的手机一族们,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
选择信号好的地方上网,减少重发产生的流量开销;
下载文件时,尽量选择带有“断点续传”功能的软件进行下载,以免中途断线后需要全部重新下载;
不要安装不正规软件,一旦带有恶意插件,“被 偷 走的流量”就真的无处可寻了。
不管原因如何,大家都要养成“常关数据流量”的习惯,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赞同的朋友们点击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