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在周四出了两则相当有趣的 新闻 :Uber在中国市场占据的竞争对手——滴滴快的确认在此轮融资中收到30亿美元。(我们曾在周三在它未确认前就报道过。)
第一,根据南华日报(SCMP)报道,滴滴自称改名为“滴滴出行”,并有一个新的商标(logo)。英语版的发布声明似乎不是处处可见,但我们已经收到滴滴这方面的消息。
“出行”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往返两地,而不是意为迅速的“快的”。考虑到除了打车业务外,滴滴已经进入到提供专车司机、集体用车,甚至是拼车服务的领域。在称呼上包含“出行”这个名字,会更恰当。
但认为重命名是首要之事,也仅是假设。尽管很明显地,它已经这么做了。就如同Uber,滴滴致力于摆脱在法律滞后于科技而产生的灰色地带中开展的形象。据报道,最近南方城市如深圳的警察声称Uber和滴滴提供的服务违法。在邻近的广州,司机已经被处以严重的超过1,500美元的罚款。
因此,重命名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扩大乘车服务——滴滴明确想要发展为全球运输网络,它可能也想在监管者和消费者眼中重塑形象,让他们舒服地享受服务。
很有可能,滴滴在和政府主体讨论过后才做出这样的举措。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猜想。因为中国政府向来与主要的高科技公司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现在滴滴市值科大165亿美元。
据南华日报报道,滴滴也会在它的app上更新名称。
第二个关于滴滴的事例由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周四报道:滴滴快递与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联手,在5月份Lyft(从旧金山起步的打车公司)的新一轮投资中投入1.5亿美元。Lyft的估值达到25亿美元。阿里巴巴是之前就有投资的,而腾讯是新加入的。
最近,Lyft因和Uber一起,挖角Twitter的工程师和经理而上头条。因为要寻找新任总裁,公司内部的微博社区也是一片骚动。(Uber则对亚洲市场非常感兴趣。)
因为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是滴滴的投资商。这样看来,他们似乎在尝试着共同资助Uber在美国的竞争对手,同时打击市场份额上略输一筹的Uber在中国的服务。
Uber的首席执行Travis Kalanick宣称,在中国市场,Uber现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但这些数据需要仔细清查才能确定。(滴滴声称占了超过80%的私人打车市场。)
Uber同时也将庆祝这周百度地图在移动app上每月使用量打破3亿用户。归功于去年9月份与百度建立的合作关系,Uber能进一步优化用户在地图app里打车的流程。(百度也是Uber现有的大规模投资商,Uber这周二宣布在未来一年内进入另外100个中国市场。)
从滴滴更名和据报道的对Lyft的投资两个举措来,中国的打车之“战”很有趣。更有趣的是,也许这战火可能蔓延到美国,产生比现在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