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
前不久,弹窗广告之父麻省理工Ethan Zuckerman在最近的一篇论文里,对20年前发明弹窗广告进行了道歉,“我很抱歉。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不过,互联网反倒应该感恩广告,因为,没有广告,就没有当今的互联网。
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其广告收入占比在9成以上,第二大互联网公司Facebook广告占比8成以上,第三大的Yahoo广告收入占比5成以上,而国内互联网公司中,百度主要依靠广告收入,作为最强的电商公司阿里巴巴其主要的营收实际也来自于平台内的广告,腾讯广告收入占比稍低,只占1成多,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互联网的另一个衣食父母——游戏,这个稍后说。其他大大小小的上下游生态更是围绕广告而生的。即便不是直接做广告,也多半是这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正如互联网精神领袖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商业的未来》所言,免费是一种新商业模式,它代表着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然而,它颠覆旧模式之时,也有着深深的困扰。
在这样的驱动模式下,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都在做一件事:不断的绞尽脑汁寻求用户的痛点,做出各种令人惊叹的产品,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使用,不断占据用户时间,然后就——以各种形式、最高效率的推送广告,完成盈利模式。跳过中间的这些过程,一句话,最聪明的脑袋做的都是如何让更多的用户点击广告。
这说起来似乎有点刺耳,但是现实就是,产品再怎么好,但要卖钱不是靠产品本身,而是靠广告,靠广告来实现价值的转换,这个过程价值有可能会扭曲。
广告(或者说隐性广告)可能带来诚信危机。前几天Zealer和锤子之争,就是把互联网人的痛苦给揭露出来,Zealer很受大家喜欢,但是它也要生存,它如果把视频收费,那么用户恐怕就不会真正喜欢,所以最直接的生存方式还是依靠手机厂商,但依靠手机厂商必然导致其产品本身受到质疑。
即便产品和广告无关,也会带来产品体验的下降。大量的产品都经历过这个生命周期:从爆红到开始考虑生存和盈利—>引入盈利模式后产品不再那么聚焦于用户痛点à用户逐渐流失。微博在红火之后变成各种广告的阵营,让用户大量逃离;微信保持着谨慎的扩张,但终究抵挡不住寻求盈利模式的冲动,现在也开始臃肿起来,所有要赚钱的东西都想往里塞。
用户的竞争不断的刺激产品的朝着更有利于用户一面发展,而免费下的广告盈利模式又不断影响着用户体验,这其中的平衡拿捏只要相差一毫一厘,就会给新的竞争者机会,历史就这样一遍遍上演着。
这让每一个互联网人都深深的感到纠结。
于是,一声“不忘初心”是那么的得到认同,也许只有收费才是互联网人的伊甸园,不再借助广告这个载体、而是通过产品本身来获得收入。可惜,免费一旦开始便无法回头。开放市场中,一旦存在同类的产品免费,收费应用就难以存活,哪怕收费应用好很多。即便在苹果商店这样封闭体系,也逐步走向下载免费。
除了对最终用户,免费模式对企业端也未必那么的友好。对于先借助互联网生存的企业,会尝到甜头,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但是当大量的企业应用互联网来生存时,成本未必会降低,甚至付出更多。
举个例子,淘宝对于商铺免费,由于没有铺租,产品可以便宜很多,商家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销售。但是随着商家的增加,要在海量信息中获得用户选择就变得困难,必须要不断投入才能获得用户,当淘宝的直通车广告可以竞争到点一下10几块、几十个点击获得一单销售时,一件商品原来降低的中间成本又重新被抬高,甚至比过去还高,只不过中间成本从以往的包租公变成了互联网公司。
本质上,互联网极大的降低了信息的成本,这是免费模式的基石所在,同时在信息成本无限趋近于零时,又极大抬高了信息选择的成本,这又是免费模式盈利的基石所在。
游戏是免费模式下的另一个受害者。如果游戏本身不免费,中间过程免费,那么将会有更多高品质的作品,让人愉快而不沉迷。但游戏免费,道具或者关卡收费的模式,让游戏行业跟吸毒一样。游戏策划人员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人沉迷,让人性中好胜等不理智部分放大,以至于不断的付出,变成吸金无底洞,这时候的游戏成了一个无聊却又让人不舍的东西,时光就在不断点击中度过,很难说这时到底是人在娱乐呢,还是游戏厂家在让人变得脑残,这真是每个游戏的产品经理想做的吗?
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我们习以为常的免费模式会不会到达一个天花板?有没有一天,产品经理能够更单纯的做一个用户喜爱的产品呢?
智能硬件可能是个突破口,它本身成为了一种盈利的载体,人们开始接受“有形产品+年服务费”的方式,这是互联网直接贩 卖价值的方式。也许这样下去,互联网将真正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