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
海口一32岁男飞行员海文大桥失联 32岁飞行员失联车内情况被还原 孩子随口一句话男子把家砸烂 波司登700元羽绒裤仅3克绒 黑龙江一企业禁止员工去冰雪大世界
早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澎湃”,终于呱呱落地。7月22日凌晨,一篇来自东方早报CEO邱兵的上线发刊词即伴随着澎湃上线开始流传,标题为《我心澎湃如昨》,一如既往文化人,情真意切。钛媒体编辑第一时间即下载和体验了澎湃app,设计有创意,定位时政与思想,可谓大胆走钢丝。这个一出生便风华正茂的纯 新闻 产品,是否能摆脱所有精英类 新闻 产品的魔咒:定位精英主义者的互联网产品皆短命。无奈,娱乐与色 情从来就是互联网 新闻 流量的不二法门。
CEO邱兵发刊辞题为我心澎湃如昨,谨以这个互联网产品先给我们恋恋不舍的1980年代,同时iOS和Android客户端提供下载。抛开这篇絮絮叨叨不知所云的发刊辞,我得承认澎湃火了。这个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项目的探索,因锐利的观点和深入的调查迅速占领了朋友圈和各种群,近期中国互联网大管家国信办主任鲁炜视察更是让这个项目变成朝野第一新媒体项目。
澎湃真的是新媒体的方向吗?纸媒像澎湃一样发展就可以摆脱日薄西山的命运吗?
根据上海报业掌门人裘新的构想,澎湃模式是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依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澎湃的领域则是“澎湃 新闻 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其为paper的音译,大气磅礴,志向远大,目前内容围绕政治,最有名的作品也是紧随中央反腐的“打虎记”系列。
澎湃资金有三到四亿元,来自几大财团的投资,未来需要三四百号记者。有人有枪,澎湃最不缺的是内容:拥有四十几个栏目,每天生产十几万字的 新闻 ,简直是一本书。
不过,我认为,号称引领风气之先的澎湃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作为国家 新闻 机构下的网媒,澎湃拥有另外一个被忽视的资源——时政 新闻 牌照,澎湃其实是垄断资源下的寡头竞争者。
传统媒体本质上是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各种报纸和杂志电视台等都是事业单位,必须有 新闻 出版署的牌照许可。即便号称都市报和 新闻 集团的,也绝对是国家控股。
拥有牌照的传统媒体并不是真的牛,他们的牛在于垄断了采编权和政府央企等采访资源。目前的生态是,传统媒体掌握全部的时政类、突发、调查、舆论监督类类 新闻 采访权,一些细分领域如财经、IT、体育、娱乐放开给网络媒体。所以突发和时政类的 新闻 网站都必须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央视等,但放开的垂直领域如财经等已经完全自主,所以这些领域的 新闻 竞争激烈,水平高,传统媒体已经完全不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时政领域,大部分拥有牌照的传统媒体其实是没有什么作为,澎湃小试牛刀就引来喝彩一片,矬子里面的将军比较好当而已,不是澎湃多牛,而是你很烂。
如果放到五年前,基于PC端 新闻 原创网站绝不会如此火爆。澎湃赶上的好时候是, 新闻 社交化的时代来临。
原搜狐总编辑刘春一针见血,澎湃几篇时政大稿这并不意味着以原创内容为特色的 新闻 门户网站澎湃网的成功,因为再多的原创也支撑不起一个 新闻 门户,而基于PC端的门户本身就在衰落中。澎湃 新闻 最近的火爆仍然来自公共账号来自移动端的转发传播,澎湃的未来在APP在移动端。
基于移动端设计传播的时政传闻、鸡汤类文章传播最广,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对时政类文章都永远充满饥渴,不过这类商业移动平台对敏感时政自我过滤,即便有创造力的自媒体生产大量时政文章也无法通过审核,澎湃的出现适时填补了这一空虚。除此之外,朋友圈有多少文章是传统媒体创造的?
从模式上说,PC门户时代已经过去。即便拥有更多网络传播人才、靠低版权成本和精细化运营的四大门户都在走下坡路,高成本原创内容,靠流量吸引展示广告这种一点都不新鲜商业模式,劳动密集型的澎湃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澎湃骨子里还是坚信内容为王的这一套,所以上线试验很久,才推出IOS和Android客户端,而不是互联网思维先出产品,快步迭代的做法。澎湃掌舵者的想法是,这个孩子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澎湃手机客户端是一款及格的产品,拥有翻页炫目的过渡以及社交媒体账号微博QQ和人人的登录,大而舒朗的黑体字排版也有利于手机阅读。
这个高大上以精英为阅读主体、以艰深晦涩政治为写作话题的项目,吸引的必定是少数人群,流量是非常少的。奇怪的是,它的目的竟然是靠海量用户吸引大量流量,然后售卖广告,岂不是南辕北辙?
服务海量用户的网站应该是接地气,讲人话的;互联网上讲精英主义,是赚不到钱的。
那么纸媒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呢?
要评论东早澎湃 新闻 客户端的上线,就不能不扯到纸媒的衰落上,无论发刊词写得多少有激 情,其背后都是一份有理想有抱负的纸媒希望自救的悲壮。中国大部分的纸媒生与死差别并不大,如果死了可能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国人语文平均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都会大有帮助,但是像东方早报这样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的媒体来说,至少他的自救值得让我们尊重。
纸媒的衰落原因非常复杂,表面上看分发渠道的崩溃是主因。以报社为例,其投入大量人力辛苦生产出来的内容必须依托于报纸和发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样的分发渠道迅速被年轻用户所放弃,说得直白点,这叫大势已去,就像现在做移动互联网一定比做网站更容易拉到投资一样的道理。
用户和渠道都在变,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在变。不得不承认当今人们对文字的承受能力已经越来越低,西方像纽约客这样的媒体,还沉浸在读者拿着厚报和杂志一看一个小时的场景中,把报道当成自己的文字游戏,实际上用户接收信息要求是越来越快速,图片和视频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
生于加拿大的VICE起家于杂志,现在靠着依托于互联网的多媒体报道,估值达到了15亿美金,转向互联网和转向视频,定位于年轻人,显然是其成功的基础。
长达百年的历史确实让纸媒失去了应变能力,思路保守,人才缺乏,机制失灵,学习能力迅速变为负值,前瞻被内耗所代替。但是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纸媒自己的问题,所有行业都会有这样的问题,不信我们看看微软看看雅虎,这样的庞然大物由于长时间的成功必然会积累很多惯性,冗余低效的人力和浪费的资源,所谓大企业病,本质是成功带来的拖累。
互联网这方面问题解决的较好,靠的是低门槛创业带来的创新压力,成功企业不进则退,像脸书在移动时代也被打得找不着北。而纸媒尤其是报纸,其行业标准已经稳定了几十年,中国自1995年以内所谓的报纸内容和发行创新,全是人家西方玩剩下的,内部竞争的缺乏就只能靠外部的挤压来补,其结果必然很惨烈。
而在中国,纸媒所面临的情况更为特殊,市场化程度不高,相比于电视,虽然收视率在电视行业被骂得很惨,但是收视率这个市场化的指标和几十家卫视上星竞争,催生了一批湖南台,竞争中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做为内容供应商的电视台明显比报纸更合格。
再看报纸,面对着大势已去的报业,真正反省积极投入竞争的几乎没有,怨天尤人的、混吃等死的、转作仕途或者去开公关公司的。见过很多从业者,危机整天挂在嘴上,但是如果把打版权官司除外,几乎没有什么实质的改革举动,既不想办法提升内容质量,也不愿意去学习互联网的成功经验(考察不算学习,个人以为),甚至连扩大阅读面提升个人素质都没有半毛钱想法,这让我们怎么相信报业真的是在自救呢。
在这么一个烂局面下,澎湃 新闻 客户端的方式上线激起各种反应也就不奇怪了。毫无疑问东早是一家值得尊重的媒体,东早的 新闻 贺辞给人印象深刻,在看够了空话、套话、自恋、矫情、浮夸等各种恶心后,东早终于出来说了几句平实的人话,当然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现在东早起身自救,似模似样的开始像互联网企业一样的推出自己的客户端(客户端虽然粗糙,但是已经有很多亮点),我觉得这至少是认真走出了一步,后面的事情,是定位于一个内容供应商,还是一个互联网通讯社,还是向平台发展,在中国现有体制之下,很难预料。但是,没有一个开始,永远不会有未来,对传媒也好,对互联网企业也好,对移动互联的创业者也好,这句话都是适用的。
当然,澎湃的上线,一定会有很多负 面声音,尤其是那些永远在论道的互联网评论家,这些评论家像当年的杂文作者一样,娴熟的使用一些理念批量的生产评论文章,杂文作者喜欢用的是普世价值,我们这些评论家喜欢用的互联网思维。什么快速迭代等新名词,经常像牙血一样从评论家嘴里冒出来。至于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义,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才有意义,评论家应该是不理解的。
澎湃要做的事情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条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坚持提升内容质量,要以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包装,要不断优化客户端的体验,要做好推广找来用户,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但的确有一些成功经验,放下架子去学习去实践,澎湃,也许还能给中国报业一个机会。
真心希望,这不是最后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