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讯:
紫金矿业据报被贩毒集团掠夺3吨黄金 家人回应女子月薪4千贷款1400万买房 烈士家属祭奠遭拒打洞进小学上坟 清华学生殴打北航辅导员 青海被殴身亡便利店老板亲属发声
嘀嘀打车最近获新一轮融资,总金额达1亿美元,这是嘀嘀打车一年来第三次融资。嘀嘀打车CEO程维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轮融资从启动到完成只用了3个月时间。
嘀嘀打车获融资后,外界一直有质疑之声:2013年下半年以来,打车行业掀起烧钱浪潮,嘀嘀和快的疯狂补贴用户,每月支出超千万,没有收入的嘀嘀打车如何获得高估值。
对此,程维指出,嘀嘀获1亿美元,还能精挑细选投资人,就说明嘀嘀打车不是值不值1亿美金的问题,而是谁能买到的问题,很多人想投却投不进来。只要市场有成交,就说明价钱公平。而且嘀嘀过去一年估值涨100倍,业务量也涨了100倍,也说明自身价值。
当然,打车软件在中国能受到巨头追捧并获得高估值另一原因是,过去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一直扮演着颠覆者的角色,也正因为不断颠覆别人,巨头内心普遍缺乏安全感。
谈及嘀嘀未来发展,程维透露,管理层依然是绝对控制者。虽然获得外部投资,但公司独立发展意志不会发生改变。“今天嘀嘀还只是一棵小树苗,长得比较高,枝丫很细,但不会是任何树上的树杈。我们希望能够让它独立按照自己意志笔直长大,最终结出果子。”
非巨头的影子战争
嘀嘀打车与腾讯合作正加速。嘀嘀打车已接入微信支付,微信银行卡页面会提供“微信打车(嘀嘀打车)”入口。此前,支付宝已与快的打车实现合作。
一时间形成嘀嘀打车+微信支付 VS 支付宝与快的打车态势。加上嘀嘀和快的各自产业资本背景,嘀嘀和快的在打车市场的较量被视为是腾讯和阿里在移动支付战场的较量。
程维有一番自己的看法,称接受融资是接受融资,公司独立意志是独立意志,这两件事情不能混在一起,不代表着自己的企业接受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嘀嘀就不再是独立的公司。
嘀嘀的态度是不拒绝所有合作,但很强调独立意志。独立意志的保证就是控制权,如果真正有分歧,在嘀嘀有足够控制权情况下,优先让用户利益最大化、员工利益最大化。
“共产党与国民党打,所有人会觉得是苏联和美国在打,那是世人眼界和眼光问题。”程维指出,嘀嘀初创团队发现了移动出行领域,努力提供好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中间有巨头投资,也愿意接受,但是公司独立意志是最核心,不会放弃控股权。
实际上,打车应用和微信支付也有天然结合。在大型城市打车是一个硬需求,而微信已是一个大众应用,可以不用安装任何APP就可以直接打车了,解决用户下载打车软件APP的难度。此外,支付也是打车中的一个痛点,微信支付也可以避免遇到零钱找不开的情况。
融资节奏跟不上会被淘汰
打车市场越来越变成资本游戏,程维说,好比参加奥运会,对手有实力跑上来,会绊几脚,最核心的还是靠自己的节奏跑出来。嘀嘀的优势是拥有足够的弹 药。
嘀嘀打车一共获得三轮融资,第一是前年融完A轮,300万美金的金沙江融资。2013年5月份腾讯的B轮,同年12月份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反观对手,摇摇2011年融完一轮,2012年再融完一轮后迟迟没有再融资,快的一直到2013年8月份,才完成A轮融资。
在打车市场的血拼中,一些资金实力不雄厚或市场运作不太好的玩家被“清洗”出去,如原来市场主要玩家摇摇招车、百米等已败下阵来,一度有传言说摇摇招车资金链断裂。
一位前摇摇招车高层指出,摇摇招车输的并非是技术,而是资金。摇摇招车当初在吸引外部投资方面太保守,导致今天落后。如果摇摇招车有足够的资金,可以继续参加这场对司机的补贴大战,也不至于市场推广停止下来,坐看市场份额丢失。
程维指出,烧钱是市场培育期必须做这些事情,打车软件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但如同淘宝当初免费一样,前期投入巨大,这也是嘀嘀打车为何一年三次融资。
路边打车是最大对手
当前打车软件市场竞争依然呈现胶着状态。嘀嘀与快的为抢用户,纷纷下血本。如为提高司机师傅的响应机率,嘀嘀打车采取一套复杂模式对司机师傅进行补贴,一单可能是10元话费。遇到一些活司机师傅两次不愿接单,嘀嘀打车最高补贴可达到100元。
谈及这轮融资是否是为补贴司机和用户时,程维表示,补贴只是锦上添花。嘀嘀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一共安装了4万个打车软件,没有一分补贴。司机是否接订单最核心因素也并非是因为补贴,而是打车软件使其工作更有效,空驶更低,收入更高,效率更高。
打车行业应该有补贴,补贴只是部分特殊用户,特殊订单,补贴不是常态,不会是长期行为。等到行业进入平稳阶段时,司机所有期望值会慢慢降下来。程维指出,嘀嘀打车的价值不是将融资补给所有用户和司机,而是产品、技术端不断优化。
嘀嘀描绘出一个场景:未来国贸一个写字楼下班,很多白领出来不是在路边排队等出租车,而是大家都已订好车,所有人都是被安排,都是有序,看不到空驶,也没有看到在路边等待和抢车的行为,依靠互联网更高效指挥出租车运营体系。
程维也直言,对于嘀嘀打车们来说,最大竞争对手并非是打车软件本身,而是路边打车。路边打车习惯在中国已有50年,跟路边打车相比,打车软件占比仅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