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讯: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于从业者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项挑战,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成功的路径和传统互联网时代并不相同。2013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期间,腾讯科技采访多位“过来人”,辑录观点、总结教训,汇成此《移动互联网新6大生存法则》,希望对创业者们有所裨益。
法则一:
快速迭代:通过更新产品也能唤醒一些沉默用户
对于传统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客户端产品来说,发布周期往往较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客户端产品的更新并不是特别方便,另一方面是,用户对于产品的容忍度较高,即便产品并不是很好,只要功能上能满足用户需求,其他并不是大问题。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产品的容忍度更低。而一款移动应用在推出的时候可能只是接近完成的状态,这就需要通过快速的迭代开发来更新产品,不断完善产品来留住用户。同时,通过更新产品也能唤醒一些沉默用户,让一些原本下载了应用但使用次数非常少的用户给该应用多一次机会。
当然,快速迭代也要基于产品的功能、交互等方面出发,产品的核心功能应该在第一次推出时就基本完成。这也是保证应用在推出时能获得用户的关键。
法则二:
功能专注:一个大而全的产品反而会让用户迷惑
从门户时代开始,互联网产品追求的往往是大而全,即一个网站或者一个客户端希望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但是这样的思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行不通。
移动应用应该简单直接,专注于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一个大而全的应用反而会让用户感到迷惑,不知道用来做什么好。其实现在很多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在将功能细分,比如Facebook 就将拍照和聊天做成了单独的应用——但别忘了,单就拍照和聊天,做的最好的其实是 Instagra m 和 Whats App。
在这一点上,国内的百度和豆瓣做的非常好。百度的做法类似 Facebook,有一个大而全的应用,同时也将特定功能拆分出单独的应用,比如贴吧。豆瓣做的更加彻底,豆瓣并没有做“豆瓣应用”,而是推出了各种细分应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法则三:
开放合作: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公司要成就伟大少不了合作
传统互联网在开放性上做的并不是很好,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互联网发展的限制。因为那时候互联网并不成熟,一家传统互联网公司需要自己去包办各种工作。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合作来达到效率最大化。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比传统互联网更长,因此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需要和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公司合作来完成很多工作。从移动游戏角度来说,有研发公司、发行公司、平台公司,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让每个领域的人都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这种开放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行业的成长。因为开放合作的原因,行业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而每个环节的进步也会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法则四:
线上线下结合:完成线上工作,并不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在于用户会随身携带移动设备,而且移动设备能轻松获得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这就让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
对于生活类应用而言,很多时候应用本身只是用户和产品进行交互的地方,真正的核心在于其后端的能力,尤其是线下能力。比如餐饮应用要有足够多的餐厅信息、电影应用要有足够多的影院信息、打车应用要有足够多的司机信息,这些并不是一款应用能够解决,而是需要线下的拓展。
但是线下的拓展往往比线上要更加困难,和产品开发的完全不同,也不如线上业务可以快速的复制和扩张。这就需要团队有耐心,同时要有线下经验,来说服传统企业加入到移动互联网中。
法则五:
快速转型:尽早承认错误,一切就还来得及
移动互联网的开发成本较低,这就意味着较低的试错成本。一款失败的产品并不意味着世界末世,公司还可以尽快开发下一款产品,甚至转型。
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在成功之前都有过无数次的失败。Rovio 在开发出《愤怒的小鸟》之前有过51款游戏,这些游戏都没有获得巨大的市场反响,但是保证了 Rovio 能够活下来并且从过去的游戏中吸取经验——做游戏的经验和团队合作的经验。
另一个例子是 Instagra m,这款应用一开始并非拍照分享,而是其创始人发现原来的模式行不通。但是通过之前的尝试,他发现了用户拍照分享的需求,成功推出了 Instagra m。
法则六:
永远不要抄袭:从用户需求出发来设计自己的产品
中国互联网公司经常背上“抄袭”的恶名,因为很多中国互联网产品都借鉴了国外的产品,甚至中国互联网产品相互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这一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能会越来越少。
一方面是因为抄袭的代价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抄袭更容易被发现,并且受到同行和用户的鄙夷。另一方面在于,移动互联网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本地化特性,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环境和美国截然不同,这就让抄袭美国产品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国移动互联网从业者要关起门来自己凭空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想法,而是更应该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找到用户的痛点来设计自己的产品。